刚开年,招商银行销售的一款10亿规模的理财产品被曝出违约的消息,就在金融圈内刷屏了。
这款产品为招商财富-招商银行-弘毅夹层专项资产管理计划,资产管理人为招商基金的子公司——招商财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招商财富”),资产托管人为招商银行北京分行,募资标的为弘毅一期(深圳)夹层投资中心(有限合伙)(下称“弘毅一期”)。其属于联想控股旗下弘毅投资之下的一款夹层基金。
据了解,“弘毅一期”夹层基金首次交割于年9月,基金期限采取3+1结构,据合同显示,普通合伙人有权决定将存续期限延长1年,这也意味着该合伙企业于年9月到期。据年二季度基金管理报告显示,“弘毅一期”共投资了6个项目,其中3个项目已经实现退出;但对融众小贷(二期)、中联重机、上海誉丰的投资,则至今未能完成。由于“弘毅一期”夹层基金所投资的项目中有3个项目尚未退出,截至目前,客户的已分配金额为投资资金的79%,剩余投资资金还在回收阶段。
招行方面表示,不同于其他私行自身发行的基金产品,私募股权基金本身就属于高风险投资,并不存在承诺保本以及预期收益的状况。招商银行私人银行部表示,当时所有的合同里并没有任何刚性兑付的字眼,当然也并不存在刚兑的可能性。
“弘毅一期”夹层基金所投资的6个项目,有3个项目未实现退出。作为代销银行,招行在产品筛查、信息披露、风险提示环节,是否做到了卖者有责?对此,招商银行回应称,由于私人银行产品的沟通时间比较长,招行专门设置了比较私密的接洽室单独和客户沟通,客户经理在销售前向客户进行了风险提示并由客户书面确认,之后其主管和资深投资顾问进行二次风险提示并再次请客户书面确认。
对于当时销售经理是否有口头承诺投资人关于保本以及预期收益事宜,招商银行表示在没有双录的情况下,没有办法确保肯定,但是这种可能性并不大。就现在调出当时的销售存档来看,并没有任何材料说明招商银行在销售过程中有此承诺。
这个案例再次提醒中国的金融机构销售金融产品时,应高度重视是否充分揭示风险,以及将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客户。同时,对于客户对于私募产品的风险理解和预期理解,也说明投资者教育工作仍任重道远。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