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皋镇位于白水县县城西北,历史悠久,人文厚重,资源丰富,交通方便,旅游产业方兴未艾。
令人向往的白水古八景中,林皋独占其三。碧波粼粼的林皋湖水引人入胜;被誉为天然氧吧的方山森林公园让人留恋;名冠渭北的元鹤山庙会,热闹非凡;巍巍屹立的永垣陵,高深莫测;千年不断的高东社火,颇具特色……
祥和的地名
地名蕴含着一种文化。关于林皋的来历,说法很多。有人说,林皋河为白水河上游的一个支流,这个“皋”字,可做白水本土之解。还有人说,林皋为水边林木茂盛的高地。据年编撰的《白水地名概况资料汇编》载:这里早在元代至元年间,因王姓人家居住而得名王家。明嘉靖十九年(公元年)更名为工部主事刘玑的名号“林皋”。
《白水县志》(人物志)载:刘玑,字士衡,林皋村人,其以德性教育乡民,置一盆水于庭下说:“我心澄清当如此”。刘玑为自已取号“林皋”,也许正是属于楚辞接受学,受屈原《涉江》“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的影响吧。
(图片来源:王志坚)
缘何要将王家更名为林皋?前不久,偶遇当地一位年届九旬的刘老先生。刘老说,这里最早名叫王家,刘姓较少,后来刘姓逐渐人丁兴旺,出举人、中进士成为旺族后,刘姓人就提出改王家村为刘家庄的要求,王姓人出于尊严,坚决反对,两个村名就这样使用了多年。再后来,为彻底解决村名混乱问题,县里一位很有威望的绅士,提议以刘玑的名号“林皋”为名。由于刘玑乐善好施,德高望重,这一提议最终得到了刘王两姓的一致认同,沿用至今。
美丽的秀湖
渭北明珠林皋湖,坐落于林皋镇西南1.5公里处。该湖原为林皋水库,因第一次动工修建于年,故又称跃进渠。
林皋水库的建设,历时13年,耗资用工超过百万,于上世纪70年代初峻工通水。该工程是白水人民自仓颉造字、杜康酿酒、王二起义以来敢想敢干、敢拼敢博的精神写照,是一座白水人民心目中的“红旗渠”。
一座高峡出平湖,万顷碧波荡轻舟。林皋水库汇聚白水、林皋二河之水。已成为防洪的屏障、灌溉的枢纽、旅游的胜地和开发的热土。
年,水库更名为林皋湖。湖区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峰峦叠嶂,薄雾萦绕,绿树成荫,碧波荡漾。在优美动听的《渭北明珠——林皋湖》的歌声中,人们或憩于树下,或游于湖上,或垂钓于湖边,或徜徉于湖堤,各得其乐,悠然自得。
随着重点镇建设的加快,旅游业开发的推进,林皋湖新近又增添了情人岛、农家餐饮、观光飞机、水上游艇、配套齐全的游泳池、高档宾馆等一批旅游服务设施和项目。
迷人的方山
从林皋镇出发,向北5公里,经新卓村到沙石坡,迎面便会看到一座由两棵大树形成的“山门”,上书“方山森林公园”。这里原为白水县地方国营新卓林场,属国家三北防护林建设项目。主要在于配合治黄工程和解决渭北“黑腰带”产煤区的矿柱用料,又起水土保持作用。
林区位于桥山山脉东南尾部,主要山峰有全塔、庙山、货郎担山、香炉寨、雁门山、尖山及方山。经过半个多世纪数代人的艰苦努力,不间歇的人工栽植,林区总面积2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为陕西省最大的人造林场。
这里风景独好。脍炙人口的白水古八景中,“秦山霁雪”、“神岭烟云”和“秋木霜林”均在方山森林区内。“春季槐花扑鼻香,夏天避暑好纳凉,秋时红叶落满霜,冬望林海雪茫茫”,正是人们对方山发自内心的赞赏。
这里故事颇多。白水古称彭衙,诗圣杜甫在安史之乱的逃亡途中,曾留下了“夜深彭衙道,月照白水山”的著名诗句。在中原与匈奴数百年的战争中,长期处于兵家必争之地和南北交通咽喉要道,也给这里留下了杨家将练兵的“马刨泉”、边关守险的“石梯子”、穆桂英住过的“香炉寨”等许多故事传说。
年方山森林公园开发与建设正式启动,已新建起模拟狩猎靶场、山林训练基地、野味特色餐饮等项目。如今,到了春季,10万亩槐花竞相开放,一片素白,十里飘香,数以百计的养蜂人,从四面八方追香赶来,使方山槐蜜成为一个名扬四方的土特产。
恢弘的墓冢
永垣陵,位于林皋镇以北赵尧村旁。墓冢南北长米,东西宽90米,高21米,形似覆斗,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史料记载,永垣陵是前赵主刘曜为其父亲刘渊所建。约建于永昌元年(年)前后。刘曜是新兴匈奴人,冒顿的后代。冒顿在“白登山之围”中有恩于刘邦,加之当时汉朝刚刚立国,国力较弱,高祖便派刘敬前去缔结联姻和约,以宗女为公主,做单于的阏氏,“故其子孙遂冒姓刘氏”(《晋书》记载)。东汉黄巾军起义时,单于羌渠派儿子於扶罗率兵助汉,刘曜家族随之进入中原。随后,刘曜相继担任太师和丞相,太兴元年(年)在长安称帝,史称后汉赵主。
白水县处于关中平原与陕北高原的过渡地带,距汉、唐国都长安城较远,加之地势不甚平坦,在选择陵地时,不为历代统治者所看重,唯独永垣陵是个例外。早在年,刘曜部将平西将军赵染攻袭长安时,刘曜就来到过粟邑。他镇守长安后,粟邑成了他的屯兵重镇。史书中多次提到他前往粟邑,足见他对这块土地特别留心。陵墓边的赵尧村,村中以赵姓为主,其他姓氏人数不多,村民们称其陵为冢。村里赵姓人可能就是守墓人的后裔。
沿着一条五十米长的小道登上墓顶,楼房林立的白水县城,波光闪动的林皋秀湖,尽收眼底,让人心旷神怡。与那个动荡纷争的五代十六国相比,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何等的和谐美丽。
热闹的庙会
话说林皋,不能不说元鹤山及其庙会。因为她不仅是一幅大自然的山水图,更是一幅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画。
元鹤山,原名洞耳山,位于林皋镇东南6公里两县三镇交汇处,蒲铜公路从其旁而过,白水河在其脚下长流。该山是一座黄土堆积而成的小山岗,因形似仙鹤故得其名。先前由南向北登山,两边山崖擦耳,中间一条石台阶,有上华山北峰之感。民间又称其为“小华山”。
相传,明万历年间,四川峨嵋山寺院有一位铁汉子僧人,云游四方,从此经过,言道:“吾观此处,南似白鹤之首,路如鹤脖之形,北部之悬崖,如鹤尾,两边高山峻岭,如鹤之双翼,孤立而起之主峰,如鹤身,其势其状,若仙鹤”。
元鹤山庙会,是渭北有名的四大庙会之一。寺庙始建于明万历三年(公元年)。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古柏丛生,景色宜人。主要建筑物十九座,九十余间,塑像三十二尊,登山石阶二百八十七台。解放后,定为白水县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可惜在十年文革中悉数被毁。时至今日,当地群众对元鹤山的情结不减当年,自觉捐款捐物,多方筹措资金,护山植树,修庙复会。
元鹤山庙会自明代以来,沿袭数百年,由白蒲两县的林皋镇高东村、杜康镇张塬村、高阳镇姚家村三村轮流主办。庙会每年二月十五至十七如期举行。每逢庙会蒲、白、富、铜四县交界的乡民,纷涌而至。庙会期间当地群众都要闹社火、唱大戏、敬神灵、献花馍,热闹非凡。邻近的商贾也纷纷前来摆摊设点,卖油糕、卖凉粉、卖醪糟、日用百货、农副土特......
上庙会的人们总是怀着一种特殊的虔诚。数百年来,这儿的庙会寄托着乡民们多少个美好的愿望,也成全了不少男女姻缘。记得有一年我也来逛庙会,看着乡民们顶着风沙吃油糕,伴着尘土吸凉粉,冒着日头看大戏,实在搞不清他们图的是啥?后来我渐渐明白,元鹤山庙会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一次亲切交融,是他们展示才艺的一个平台,是他们消除劳作之苦的一种愉悦,更是他们的一种精神寄托——这也许就是民俗文化的魅力所在。
作者:王奇戈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