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宗祠外观
今天到达螺洲镇前,林怡先与当地旅游公司负责人林东辉先生取得了联系,林先生人熟地熟,带我转了多个历史遗迹。我在聊天中得知,当地的林氏宗祠保护得十分完好,于是我们先往这里去探看。在前行的路上,我揶揄林怡:这简直是你的寻根之旅。林怡却说:我经常回来,即使不陪着你前来,这也是我必拜之地。第一进院落
林氏宗祠处于旧乡村内,因为没有相邻街面,如果不是熟人带领,很难走到这一带来。从外观看过去,这个宗祠进行过翻修,但有些石构件却是老物。因为祠堂门前有一个两百平米大小的小广场,故祠堂的护栏成为了附近居民晾晒衣物之地。林东辉想把这些衣物收起再请我拍照,我谢绝了他的美意,同时告诉他,如此拍出来的画面最具烟火气。走进祠堂,第一进院落乃是典型的江南祠堂格局:中厅全部用石条铺就,而两廊则张贴着一些壁画,正前方挂着进士匾额,匾额的两侧则是祖训与族范。第二进院落
正堂
进入祠堂中,林怡的脸色马上凝重了起来,这也搞得我不敢随意开玩笑,故把精力用在观察祠堂里面的各种细节。正堂里面彩绘的精美程度远超前一个院落,可见当地林氏对祠堂的维护和保养是何等之精心。一面墙上挂着“双阙螺江林氏字辈表”,上面从第8世的公字一直排到了71世的长字。然林怡老师的名字是两个字,显然看不出她的字辈,她告诉我她是第二十五世"东"字辈,但按传统,家族中男性的命名必须严格体现字辈,女性的命名似乎不一定要严格体现字辈。读书人向往的生活
匾额上的双阙林
颇为让我意外的是,我无意间在祠堂的侧墙上看到了“观澜书院教育基金会林泳琛、吴如仪奖学金项目发放如下”,这个表格详列出年到年间奖学金发放名单及数额,前三年每年的名额均为十名,而年则仅一名,年为六名。细看名录,上面获得教育基金之人全部姓林,由此亦可见当地林姓对教育之重视。路上遇到的书院
萌
夹击
参观完林氏宗祠,接着前去探看观澜书院,在路上看到一处破旧的房屋,林东辉介绍说这里原本也是一所书院,书院废弃后改为了老人休闲之所。我在门口看到一些老的石构件,站在门口向内探望,院中的两侧已经建起了新式楼房,而正中则是快要坍塌的书院建筑,两者之间搭建的天衣无缝。我真不知道建新房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但我还是希望这所书院能够恢复起来。螺女庙用铁栏杆围了起来
继续前行,来到了一处较为宽阔的院落,这里有一棵大榕树,长的遮天蔽日,树下有一个小院落,院内有很小的一间房屋,而房屋的四周还有多棵古老的榕树。林怡介绍说,这是螺女庙,而古代流传甚久的田螺姑娘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地方,为此她还专门写过介绍此庙的文章。我在年幼之时就听过这个故事,但那时并不懂得其中之寓意,马齿见长方明白这样的故事有许多版本,这类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歌:我穷我没本事,但我很老实,由此而感动上苍,会有一位美丽的姑娘心甘情愿的来照顾我。而《聊斋志异》中也不乏这样的套路,想来这类故事乃是此类男人意淫产物。但是田螺姑娘的故事却历史悠久,我不妨将旧署晋代陶渊明所编《搜神后记》中的“白水素女”故事原文抄录如下:晋安帝时,侯官人谢端,少丧父母,无有亲属,为邻人所养。至年十七八,恭谨自守,不履非法。始出居,未有妻,邻人共愍念之,规为娶妇,未得。端夜卧早起,躬耕力作,不舍昼夜。后于邑下得一大螺,如三升壶,以为异物取以归,贮瓮中,畜之十数日。端每早至野,还,见其户中有饭饮汤火,如有人为者。端谓邻人为之惠也。数日如此,便往谢邻人。邻人曰:“吾初不为是,何见谢也?”端又以邻人不喻其意,然数尔如此,后更实问,邻人笑曰:“卿已自娶妇,密著室中炊爨,而言我为之炊耶?”端默然心疑,不知其故。后以鸡鸣出去,平早潜归,于篱外窃窥其家中,见一少女,从瓮中出,至灶下燃火。端便入门,径至瓮所视螺,但见女,乃到灶下,问之曰:“新妇从何处来,而相为炊?”女大惶惑,欲还瓮中,不能得去答曰:“我天汉中白水素女也。天帝哀卿少孤,恭慎自守,故使我权为守舍炊烹。十年之中,使卿居富得妇,自然还去。而卿无故窃相窥掩。吾形已见,不能复留,当相委去。虽然,尔后自当少差。勤于田作,渔采治生。留此壳出,以贮米谷,常可不乏。”端请留,终不肯。时天忽风雨,翕然而去。端为立神座时节祭祀。居常饶足,不致大富耳。于是乡人以女妻之。后仕至令长云。今道中素女祠是也。传说古代有位叫谢端的农夫,他在少年时父母已去世,因为没有亲属,故被邻居养大。虽然他人很本分,但因为太过贫穷,没有人愿意嫁给他,他只能起早贪黑地劳动来养活自己。后来他无意间在海边拾到了一个大海螺,他将海螺拿回家却并未熬一锅鲜美的螺片汤,而是将海螺放在一个大瓮内,之后每天就有人给他收拾屋子做饭,以至于邻居怀疑他破屋藏娇。后来谢端终于窥得是一位美女为他做饭,而此女就是从海螺中出来的,但螺女现形之后告诉了谢端她来此处的原委,之后飘然而去。螺女的壳留在了谢端家,里面所储稻谷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螺女庙介绍牌
这个故事的结局多少有些差强人意,按照正常的套路,此人应当刻苦学习,至少也要考个状元,日后与螺女生儿育女,这才符合中国人所企盼的大团圆。然这位谢端既没有考取功名也未大富大贵,只是落了个衣食无忧,后来又在本乡取了个村妞。显然陶渊明先生在这件事上缺乏大胆的想象力,而林怡闻听我的这番宏论,她颇为嘲笑我如此的落入俗套。但不落俗套的故事让人读来又觉大煞风景之感,比如南朝的任昉在《述异记》中记载的同一个故事,至少我读来不会感到惬意:晋安郡有一书生谢端,为性介洁,不染声色。曾于海岸观涛,得一大螺,大如一石米斛。割之中,有美女曰:“予天汉中白水素女,天帝怜卿纯正,令为君作妇。”端以为妖,呵责谴之,女叹息,升天而去。《述异记》上所载谢端的所为,想来这位谢端是脑子进水了,不过他的所为倒是符合莽汉的特点。因为他得到海螺之后马上要将其锯开以便食其肉,未曾想里面蹦出个美女,美女自称是上天派来做谢端之妻的,但谢端却认为美女是个妖怪,于是他意正辞严地将美女说教一番,而后打发她走,此女看谢端太过不解风情,只好叹息而去。这样的故事让我读来恨不得把谢端按在地上暴揍一顿,也可能如今日段子手所言:“这么危险的事,你让开,让我来!”庙内情形
一念及此,让我对螺女颇为神往,可惜小庙锁着门,只能扒窗向内探望,但庙内悬挂着一些缦帐,我竟然未能看到螺女的尊容。虽然各地关于田螺姑娘的传说版本众多,然螺洲镇的螺女庙却是这个故事的祖源,林蔚文所著《福建民间动物神灵信仰》中称:“福建多池塘湖泊,田螺等淡水贝类动物孳生繁多,是民众常见的食物。广东、浙江等地,也流传有类似的田螺精化为美女,为孤苦伶仃的单身男人炊煮以至结成夫妻、生儿育女等故事,情节与《搜神后记》所述大同小异,但从年代上看,福建地区田螺神女传说应是此类民间传说的滥觞。”大榕树下
林怡也告诉我,这座小小的螺女庙乃是著名田螺姑娘故事的本源,好在我还没有忘记前来此处寻访的真正目的,于是马上问林怡观澜书院在哪里。她回身顺手一指,原来在螺女庙的后方二十米处就是观澜书院所在。螺女庙后方即是观澜书院
感觉像城门
书院介绍牌
眼前所见的观澜书院看上去更像一个小型的城门楼,林怡说原本观澜书院并不如此,前些年当地要搞商品房开发,某开发商于此重新修建观澜书院,而后就建造成了如此的模样。然此前我看到过一些相应的介绍材料,故对该书院有先入为主的印象,比如陈庆武在《帝师之乡话螺洲》中称:“书院原占地十余亩,前后共三进。令人遗憾的是,这座很是著名的古代书院,现在内部已破损不堪,亟需全面整修。不过书院的围墙与大门、侧门保存尚好,石制院匾‘曲水观澜’今亦完存。院前几株苍老的大榕树见证了书院的历史沧桑。”中厅
后厅
铝合金门窗
隔壁即是标准健身场地
然我眼前所见的书院加上螺女庙以及之间的广场也没有三亩地大,看来书院旁边新盖的楼房占用的都是原观澜书院的场地。走入书院之中,里面全是用水泥钢筋浇筑而成,未曾用到任何木制的梁柱。从一楼走到后方的院落,这里用的也是简易的铝合金门窗,而书院的后广场则荒草蔓地。刚才在螺女庙遇到一位老太太,她所说的当地话我一句也听不懂,当时我只忙着在脑海中加工田螺姑娘的不同结局,这正如鲁迅先生读了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后想到了娜拉出走之后的状况,于是他写出了《娜拉走后怎样》之文,我的想象虽然不会得出这等深刻的话题,但想入非非反令自己分神。故这位老太太再次出现在空空如也的观澜书院时,反让我有怪异之想:她会不会是老年的田螺姑娘。螺女庙偶遇的老太太
老太太仍然是自顾自的在书院内转来转去,她边走边唠叨着什么,而林怡则沉浸于她当年上学时的情境。林怡告诉我说书院后面这个院落原本是学校操场一部分,她经常在这里跟同学们排队做操,有时候也会听校领导讲话。她沉浸式的讲述方式,让我的羡慕妒忌恨忍不住外溢,于是指责新建的观澜书院完全没有古意,而这个荒芜的院落隔壁却建造出了一个豪华的球场。eili
藏书家韦力的古书之媒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