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基本概念
渠道分类
选定原则
市场体系
保证管理
申请条件

招商机械关于电梯及维保的思考安全在

最近各种安全事故频发,我们再谈谈电梯及维保的思考。本文通过对国内电梯维保现状,借鉴国外电梯企业经验,我们认为电梯安全隐患和事故多发将促进电梯原厂维保业务,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也将更加严格执行保障电梯运行安全。从上市公司配件及服务收入来看近几年大幅增长,虽然电梯新增需求今年增速下降,但是我们认为旧电梯的更新和维保的大幅增长将成为增长点。重点推荐有竞争力和收购兼并预期的电梯企业:广日股份、康力电梯、上海机电。

事件:

q年7月27日,湖北省荆州沙市安良百货内,一女子带着儿子搭乘商场内手扶电梯上楼时,遭遇电梯事故。在危险关头,她将儿子托举出了险境,自己却被电梯吞没后身亡。“湖北女子被搅入商场扶梯身亡最后一刻托出幼子”的新闻让无数人潸然泪下,也把电梯维保问题推上了风口浪尖。

q事出有因,电梯制造公司和使用单位负主要责任,维保单位负次要责任。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为制造单位申龙电梯股份有限公司该类型产品涉及的盖板结构设计不合理,容易导致松动和翘起;涉及事故的3块盖板尺寸与图纸不符等。间接原因为使用单位湖北安良百货集团有限公司商场工作人员发现故障后应急处置措施不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事故调查组认为申龙电梯股份有限公司和湖北安良百货集团有限公司对此次事故应负主要责任,维保单位湖北德富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对此次事故负相关次要责任。

1.事故统计

q国家质检总局统计年上半年特种设备事故74起,其中电梯事故占比最大,达到23起。据国家质检总局新闻办公室主任李静表示,年上半年,全国共通过特种设备事故管理系统上报事故74起、死亡73人、受伤82人,八大类特种设备中,电梯事故23起,在八类特种设备事故中占首位。八大类特种设备中,锅炉事故5起,压力容器事故10起,气瓶事故2起,电梯事故23起,起重机械事故10起,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事故18起,大型游乐设施事故6起。

q国家质检总局统计年全国发生49起电梯事故,死亡37人。根据对事故的分析,在死亡的37人中,18人是电梯作业人员和管理人员,其余是乘客。49起事故中,21起时违规使用造成,比如违规使用三角钥匙4起,死亡4人;电梯故障后,乘客应在轿厢里等待救援,但乘客违规扒开轿厢,9起事故死亡8人;由于设备本身造成的事故8起,多集中在制动器、扶梯驱动链条失效等。

q事故概率并不算大,但电梯故障情况比较频繁,北上广深老化电梯增多。据国家质检总局发言人称,根据各地质检系统已建立的电梯应急处置平台信息,今年上半年建成运行的11个城市共覆盖了53万台在用电梯,处置故障多起,平均每天解救乘客多人。由于我国年以后新增加的电梯比较多,这些集中增加的电梯将集中老化,尤其是,北上广等地老化电梯持续增多,安全隐患增加。

q据广州市电梯安全运行监控中心最新发布,6月份全市发生困人事件宗,解救被困人员总计人,平均每天每万台电梯发生困人事件1.29宗。宗困人事件中,由于电梯使用管理不善原因(如生活垃圾、停电和用户操作不当等)造成的困人事件宗,环比5月份上升了3.7%。救援人员到达现场平均用时12.3分钟,比国家规定的30分钟大幅度缩短59%;现场实施救援平均用时7分钟。

q电梯事故主要以人员坠落为主。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年共发生的70起电梯事故中,人员坠落46起,占比66%,人员挤压、剪切19起,占比27%,碰撞5起,占比7%。其中人员坠落为主要的电梯事故形态。

2.事故频发原因

(1)维保不足

维保不足为隐患之首。根据中国电梯行业协会统计,造成电梯安全隐患的因素中,产品质量、安装施工、维护保养占比分别为16%、24%、60%。

按规定半月维保一次,实际维保过程却敷衍了事居多。按照国家质检总局颁布的《电梯使用管理与维护保养规则》,使用正常的电梯每月至少要维保两次。

(2)责任不明晰

电梯事故涉及三方利益相关方。就商场扶梯事故来说,涉及到商场、电梯生产厂家、电梯维保单位三方;就直梯事故来说,涉及到物业公司、电梯生产厂家、电梯维保单位三方。

法律对生产单位要求明确,对维保单位却要求含糊,事故发生谁负责至今未有一个明确说明。纵观《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如第十七条、第十九条、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七条,可以发现《条例》对生产单位的责任要求明确,却并未明确维保单位的责任。关键时刻还是要求助于电梯责任险。

(3)维保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维保要求高,维保人员人少、任务重。电梯的维保分半月维保、季度维保、半年维保、整年维保四块,共需进行至少60多项检查,其中一些检查直接关系电梯安全——以半年保中至少14项检查为例,这些检查中的任何一项可能都需要耗费5~10分钟,计算下来半年保一次维保时间大概需要1.5h-2.0h。与此同时,按照国际惯例,每新增20台电梯就需要为其后期维护等增加一名专业人才,但目前培养的电梯维护专业人才远远不够。

维保人员需求量为每年1.3万人,实际远不够。按照国家颁布的《电梯使用管理与维护保养规则》要求,使用正常的电梯每月至少维保两次,每季度、每半年、每一年各要进行一次大型维保。如果按严格的操作规范,必须两个电梯维修工一起负责维保一台电梯,每人维修保养不应超过30台。如果按照平均每年新增电梯40万台计算,则至少需要新增个维保技工,而实际上新增人数远未达到这个水平,同时还有一些多年经验的技工流失。

维保人员需求大,紧缺时临时聘用。按要求,电梯安全管理人员应该取得《特种设备作业证》等,而且应该经过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培训。然而,在需求大的情况下,维保人员非常稀缺,证件、培训更像是应付检查,临时聘用一个工人,简单培训就上岗。加上工资收入有限,有丰富经验的维保人员要么升为管理人员,要么走人转行。

3.开发商选电梯,物业负责养护

住宅电梯从安装到后期养护、维修过程中,涉及开发商、物业和业委会。一台电梯将经历建筑设计师设计、房地产开发商或政府采购、电梯制造企业生产安装维保,最后经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检验,达到报废条件后报废。

安装:在建设开发之初,开发商承担着选择符合国家质量和安全标准的合格电梯的责任。在安装过程中,开发商需要与供应商合作,保障住宅电梯能够在包装安全的情况下安全运行。

后期维护:在业主入住后,电梯养护和维修的责任就落在物业身上。根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电梯的日常维护保养必须由依照本条例取得许可的安装、改造、维修或者电梯制造单位进行。电梯应当至少每15日进行一次清洁、润滑、调整和监察。也就是说不具备此资格的物业公司需要委托专业电梯维保公司对电梯进行日常养护。

后期维修:在后期电梯需要大笔资金维修和更换时,则需要业委会来集体决定。物业费中就包含有电梯维护费用,电梯一般维护费用都会直接从物业费中支出。据龙湖物业表示,在涉及电梯大修、或者更换这种需要使用公共维修资金的情况时,则需要取得2/3以上业主同意并签字,才能够向住建委申请。

4.国内电梯维保竞争格局

(1)原厂维保PK维保公司

原厂维保质量高,维保公司资质要求高,挂靠现象严重。原厂维保一般费用较高,但维保专业程度和效果有保证。《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第十四条对电梯维保单位有做出了相关规定。维护公司的入行门槛较高,需要技术监督部门对企业进行资质认证,分A、B、C三级颁发评级,每四年进行一次资质认证。这就使得很多没有资质的企业挂靠在有资质企业的名下,电梯维保行业混乱,电梯维保整体水平不高。

电梯维保市场中,劣币驱逐良币效应明显。原厂维保,电梯运行质量最有保障,但收费较高。因此物业公司不愿采用,而选择价格相对便宜的第三方维保公司。据赛尔电梯网显示,目前北京住宅电梯的养护费用在元/部/年,而一些物业公司为了节省开支,往往选择没有资格和质量保证的维保公司,这些公司报价低至元/年,影响了电梯的维保质量。

自保比率不足30%,第三方维保占主导。中国电梯协会统计,截至年底,质检总局受理发证的电梯整机单位家,取得安装、改造、维保许可证的厂家家;取得设备作业人员证书的从业人员人。根据赛尔传媒调查结果显示,年的电梯维保市场中,电梯制造企业下属维保公司仅占6.4%,其中占比最大的是具有安装和维保资质的公司,占比达到73.4%。这也就是说,我国电梯维保行业第三方维保主导整个维保行业格局。

(2)参与方式:分公司模式VS本地模式

对于电梯制造企业来说,采用直销模式更有利于实现电梯维修的自保。直销模式可以保障公司掌控下游渠道,有利于直接负责维保,但相应费用较高。第三方维保具有当地的区位优势,事故发生后反应速度快,同时具有当地的人脉资源与口碑,更易于开拓当地市场。两种模式各有优缺点,主要看维护的质量。

(3)电梯公司维保收入增速很快,毛利率很高

年电梯上市公司维保收入同比增长40%以上,-年几何平均增长在40%左右。国内电梯行业四家上市公司近年均呈现了高速上升的态势。康力电梯维保收入增长迅速,年同增71.18%,近五年年均增速达55.78%。江南嘉捷年同增57.95%,近五年年增42.69%。博林特年同增44.41%,近五年年化增长42.66%。广日股份自年才开始维保业务,两年增长了接近一倍,年增33.57%。

收入占比不断扩大,博林特占比最高达到19.95%。年康力电梯维保收入2.36亿元,占营业收入的8.39%;江南嘉捷维保收入2.37亿元,占收入的8.67%;博林特维保收入3.9亿元,占收入的19.95%;广日股份维保收入1.34亿元,占收入的2.97%,日立的维保比例较高,但是没有反映在营业收入中。

维保收入毛利率较高,最高达36%,但公司差异性不小。比较四家公司发现,维保收入具有很大的公司属性,其中博林特、江南嘉捷毛利率较高,年分别达到36.32%和36.04%,康力电梯毛利率次之,为22.29%,广日股份毛利率最低,为18.46%。

5.电梯维保空间巨大

年电梯产量70.8万台,电梯保有量达万台;预计年电梯产量74万台,电梯保有量达到万台。wind数据显示,我国电梯产量增长迅速。10年间,电梯产量增长了5倍多,由年的13.50万台增长到年的70.80万台。同时,电梯国内需求量与房地产投资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考虑更新需求、新增需求等,我们预测年电梯产量将达74万台,届时保有量将达万台;年电梯产量76万台,保有量将达万台。

按每台电梯维保费用元计,年维保市场空间亿元。我们统计了年各地电梯维保指导价格,以10层/10站,kg,1.75m/s,清包(即只提供劳务,不提供任何电梯配件)为准,最低指导价格深圳为元/月,广州为元/月,重庆为元/月,北京为元/月。综合考虑各地指导价格,我们以元/月作为全国平均最低指导价格,算得年维保市场空间至少为亿元。

6.国外电梯维保收入占比50%以上

总体来说,国际电梯市场处于垄断竞争的格局。美国奥的斯、芬兰通力、瑞士迅达、德国蒂森、日本三菱、东芝、日立、富士达等八大巨头垄断全球电梯市场。

欧美成熟市场对维保价格敏感度较低,电梯安全意识较强。这使得依靠价格竞争的第三方维保公司生存空间进一步压缩,整梯厂商自维保比率的持续提升,在用电梯的安全隐患得到有效控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电梯企业“制造——服务”一体化。

国际大厂维保收入占比接近50%。维保收入接近50%,国内10%以内:江南嘉捷年维保收入8.67%,康力电梯8.39%,博林特在加上安装收入后也仅仅是21%,尚未达到发达国家的一半。

7.厂家维保为大势所趋

电梯维保由大量第三方维保公司负责逐步走向由厂商专业化维保为主。目前主流整梯制造企业积极推进服务产业化,纷纷建立以营销服务为主导的服务网络,网络建设由原来的大中型城市向中小城市市场延伸。

智慧建筑、物联网等可为电梯维保开辟另一片天地。康力电梯公司将充分利用电梯作为信息入口的特点,融合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电梯运行、使用、维保等过程的智能化管理,提高电梯的智能化水平,提升维保效率和电梯安全性,充分发挥协同效应,构建智慧建筑。

《特种设备安全法》加大了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比如,电梯制造单位未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对电梯进行校验、调试的;对电梯的安全运行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和了解时,发现存在严重事故隐患,未及时告知电梯使用单位并向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报告的,监管部门将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再如第八十八条规定,未经许可擅自从事电梯维护保养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政策愈发严格,但依旧不能改变维保低价的恶性竞争。《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只明确了生产单位的责任,并未明确维保单位责任。年6月29日,我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规定从年1月1日起,“电梯的安装、改造、修理,必须由电梯制造单位或者其委托的依照本法取得相应许可的单位进行”,“电梯的维护保养应当由电梯制造单位或者依照本法取得许可的安装、改造、修理单位进行”,“电梯制造单位对电梯安全性能负责”,运营单位对使用安全负责,通过法律的形式来规范电梯的安装、改造和维保市场。但依旧未解决维保公司维保价格与维保质量的博弈。

政府部门应当尽可能引导原厂维保。国外原厂保修的比例高达80%,有力地保证了电梯的安全运行。原厂维保的高额费用政府应该有所担当,比如对电梯生产企业维保收入的税收予以减免,从而降低企业的成本和服务价格,使得电梯使用企业乐于接受原厂维保。

多地相关部门已拨专项资金,设立应急救援平台建设。为了加强电梯安全监管工作,内蒙古特设局拨款多万资金用于电梯应急救援平台建设,并取得实质性进展。内蒙古自治区电梯安全管理办法将于年8月1日起开始实施,将对推动电梯使用责任主体的落实、推动电梯安全责任保险、推动相关部门监管以及政府宏观管理发挥巨大作用。

各地质检部门纷纷对电梯维保单位进行检查。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局7月28日发布了《关于立即开展自动扶梯与自动人行道安全检查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质检部门督促电梯使用、电梯维保单位安全监察。截止目前,广东省、内蒙古、河北省等纷纷对当地电梯进行排查。

结论:

通过对国内电梯维保现状和国外电梯企业的分析,我们认为电梯安全隐患和事故多发将促进电梯原厂维保业务,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也将更加严格执行保障电梯运行安全。从上市公司配件及服务收入来看近几年大幅增长,虽然电梯新增需求今年增速下降,但是我们认为旧电梯的更新和维保的大幅增长将成为增长点。重点推荐有竞争力、收购兼并预期的电梯企业:广日股份、康力电梯、上海机电。

附录1:《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重要条款

特种设备分为承压类特种设备、机电类特种设备。承压类特种设备包括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压力管道;机电类特种设备包括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等。

第十四条电梯特种设备的制造、安装、改造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有与特种设备制造、安装、改造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

(2)有与特种设备制造、安装、改造相适应的生产条件和检测手段;

(3)有健全的质量管理制度和责任制度。

第十七条电梯的安装、改造、维修,必须由电梯制造单位或者其通过合同委托、同意的按照本条例取得许可的单位进行。电梯制造单位对电梯质量以及安全运行涉及的质量问题负责。

第十九条电梯的制造、安装、改造和维修活动,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电梯制造单位委托或者同意其他单位进行电梯安装、改造、维修活动的,应当对其安装、改造、维修活动进行安全指导和监控。电梯的安装、改造、维修活动结束后,电梯制造单位应当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对电梯进行校验和调试,并对校验和调试的结果负责。

第三十一条电梯的日常维护保养必须由依照本条例取得许可的安装、改造、维修或者电梯制造单位进行。电梯应当至少每15日进行一次清洁、润滑、调整和监察。

第三十七条电梯投入使用后,电梯制造单位应当对其制造的电梯的安全运行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和了解,对电梯的日常维护保养单位或者电梯的使用单位在安全运行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并提供必要的技术帮助。发现电梯存在严重事故隐患的,应当及时向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报告。电梯制造单位对调查和了解的情况,应当作出记录。

附录2:《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重要条款

特种设备包括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等。这些设备一般具有在高压、高温、高空、高速条件下运行的特点,易燃、易爆、易发生高空坠落等,对人身和财产安全有较大危险性。

第二十二条电梯的安装、改造、修理,必须由电梯制造单位或者其委托的依照本法取得相应许可的单位进行。电梯制造单位委托其他单位进行电梯安装、改造、修理的,应当对其安装、改造、修理进行安全指导和监控,并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校验和调试。电梯制造单位对电梯安全性能负责。

第五十七条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依照本法规定,对特种设备生产、经营、使用单位和检验、检测机构实施监督检查。

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应当对学校、医院、车站、客运码头、商场、体育场馆、展览馆、公园等公众聚集场所的特种设备,实施重点安全监督检查。

第八十条违反本法规定,电梯制造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一)未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对电梯进行校验、调试的;

(二)对电梯的安全运行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和了解时,发现存在严重事故隐患,未及时告知电梯使用单位并向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报告的。

第八十八条违反本法规定,未经许可,擅自从事电梯维护保养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赞赏

长按







































太原白癜风医院
北京哪家医院看皮肤病白癜风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jibiao.com/sqtj/7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