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禾——千年古镇,文化名镇,商贸重镇,白水有机苹果优生区。地处白水县城北部,镇域辽阔,北依雁门,东临洛水,西至方山林场,自古以来就是关中连接陕北的交通要冲,为兵家必争之地,梦回千年,历代兵戈之声犹在。
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在此生活,留下了湫里庙、麻家村等文化遗址。尧禾物产丰富,人杰地灵,门公石楼沟是传说中的仓颉藏书之所,槐沟河是蔡伦造纸之地。民风淳朴,英才辈出,恒寨皇甫谧是中华针灸创始人之一,尧禾李象九属陕北红军三杰之一。
铁牛河水库
铁牛河水库景区,位于尧禾镇政府北3.5公里处,景区面积2.1平方千米,由库区、大坝等三部分组成,属于河川地貌,主要特点是山清水秀,野生鱼类丰富,空气清新。
尧禾古城堡
尧禾古镇地理位置险要,历来是兵家常争之地,它是连接关中与陕北的咽喉要道,又是商贸交易的重要城镇。清朝同治年间,由于政治黑暗、官场腐败,民不聊生,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当地居民为防止兵祸匪乱,建立了许多城堡。城堡上派青壮小伙轮流守护,如遇有紧急情况,立刻敲响大钟,村民们便自觉拿起武器迅速赶到城堡上来,抗击来犯之敌。
尧禾镇古城堡分布众多。据统计共有尧禾、满义、放马、支肥、太香、汉寨、阿东、百草8个古堡。时至今日,多数已残垣断壁,无法辨认,仅有尧禾西城保存完整。解放前,曾是乡保所,解放时期为白水游击队活动中心,解放后成为尧禾粮站所在地。
蔡伦造纸遗址
尧禾镇槐沟河村,四面环山、草深林茂,溪水长流,洛河横穿而过,风景宜人,因山沟多长槐树,故而得名槐沟河村。
据传说,东汉年间,尚书令蔡伦受皇帝之命,督造纸张,因不得其法,虽经多次试验,均遭失败。正在其一筹莫展之际,他一下属官员名张志,槐沟河人,向他建议说:“文字之祖仓颉在白水造字成功,何不去白水试试,看能否找出造纸之法。”
于是蔡伦和张志回到白水槐沟河,继续探寻造纸之法。忽一日,蔡伦在一水潭边,发现水面上覆有一膜,便轻轻揭下晾干,发现其柔软,有韧性,且薄厚均匀,适于书写,不同于用大麻所造之纸,这不是梦寐以求的纸吗?蔡伦惊喜万分,经过细心观察,反复试验,终于用麻絮、破布、草浆等造出了真正意义上的“纸”,后世之人为纪念张志对纸的贡献,便把纸称为“纸张”,在水潭边修建了一座蔡伦庙。
解放前,槐沟河村还遗留蔡伦当年造纸用的沤纸池和蔡伦庙的遗迹。但解放后,只剩下造纸的美丽传说。文革期间,有人在水泉边曾挖出过一块残缺不全的石碑,但后来也不知去向。
古文化遗址
尧禾地域上古时期,气候温和,河流纵横,草木茂盛,野兽出没,适合原始人生存生活。解放后经文物单位发掘考证尧禾地区很早就有人类活动,发现有两处上古时期古文化遗址:麻家村遗址,湫里庙村遗址,曾出土过大量文物,年被白水县人民政府列为文物重点保护地,设立标志,派有专人看护,严禁群众在遗址附近挖掘取土。至现在,遗迹保护完整,未遭破坏。
湫里庙遗址,位于尧禾镇周家村的湫里庙西约50米处斜坡地,东西宽57米,南北长米,有灰层断面,文化层清晰,有红灰陶片,出土文物有石斧(残)等,系新石器时代古居。
麻家村遗址,在尧禾镇麻家村西南米处的平台地,东南及正南面沟,南北长约米,东西宽约米,断崖有灰土层及红陶片和残石器,曾有石斧,石钵,石铧,五角犁头等文物出土。
仓颉“藏字楼”的传说
尧禾镇车家塬村向北走二里半路,有一沟叫“石楼沟”,沟底有清泉一眼,四季不涸,还有10多亩地,几年前还有人在此居住。在沟的中部现存“石楼”一座,其高约15米,长约40米,宽约20米,石堆下部有一孔洞,直径约有3米左右,如今塌毁,仅留有一米见方小洞,有人曾在此挖掘,不知为何。“石楼”是用大小不同的巨石所垒成,看似非人力而为,其来历无从考证。
当地人说:这是“仓颉爷”的藏字楼。当年,仓圣爷曾在此居住造字,由于造的字非常多,无处存放,便用石猪、石羊从洛河边运来石头,修建这座藏字楼。一天,其母送饭时看见石猪、石羊正在驮运石头,惊呼道:“看把wai压死咧”!一语道破天机,石猪、石羊顿时皆卧倒不动,至今沟底还留有像石猪、石羊模样的石头,这只是传说故事。但是这座“石楼”,到底是谁所建,又为何而建,怎样建成,没有人能说得清,就像英格兰南部索尔兹伯巨石阵一样,成为千古之迷。
铁牛屎的传说
传说周代最后一个皇帝周厉王,荒淫无道、吃喝玩乐、不理朝政,黎民百姓怨声载道。天下大乱,十七路诸侯起兵造反,为保住江山,他派人四处寻找诸侯的龙脉,准备斩断龙脉,坏其风水,保住江山。周厉王费尽心机,一直从庆阳把龙脉查下来,并认定龙脉所在。于是就派人去斩山,白天斩断,晚上又复原了。就这样一直斩了三天也没有把山斩断。西边又有一座山名叫“货郎担山”,地势很高。他发现后,就高声大喊,叫群山的诸山神都去救命,喊了一句说:“把山斩断了”。没想到就这一句话泄了天机。被斩断的山,从此再不能愈合了。这是好心说错了话造成的万世遗恨。据说,从后山中斩断一条象水桶粗的芦芋根来,血水流了七天七夜。
当时住在尧禾北边铁牛河里的神铁牛,得到消息后,立即去救龙脉。可是走到半道上,听说龙脉已断,于是非常生气便回到铁牛河,在河畔拉了一堆铁牛屎,至今铁牛的蹄印还深深的印在河畔的石头上。
铁牛屎呈圆椎型,外表千千层层,和一般牛屎十分相似,亦不知这堆铁屎有多重,埋地有多深,数千年一直留在河畔,供游人参观,上面被人摸的光滑。年大炼钢铁时,被西固阿文村炼钢厂挖去炼钢,而地下所埋部分尚未挖出。年后,兴建铁牛河水库,原铁屎遗址已被水淹没,后来之人,再也无法看到,只能望水兴叹。
无名冢
尧禾满义村西到恒寨村路上,有一道梁叫冢子梁,梁上有一南一北两个墓冢,两冢大小形态相差无几,间距米,虽历经千年风雨侵蚀、水土流失,长期耕作地破坏,现每个冢仍有6米高,周长米,占地约2亩。其年代久远,又无任何文字记载,来历亦无从考证。
尧禾镇自古以来乃兵家必争之地,是连接关中与陕北交通要冲,据传在尧禾地域曾先后发生过许多战争,而这两个墓冢就是安葬阵亡将士的合葬墓。因其官阶较低,加之人数众多,故而没有记录,所以就成了无名冢。
据文物部门推测,这两墓冢应是汉代所修。距今约有二千年历史,时至今日,两冢曾遭受挖盗、盗洞有几处,其中一洞直径一米见方,深达十米以上,早年曾有儿童进去玩耍,现已塌方,仅留一小洞。上世纪80年代,县文物局多次发掘,无任何收获,无法定论。故墓冢主人身份,亦成难解之迷。黄昏,站在墓冢之上,极目一望,南望长安不见,西北浮云一片,看落日、雁门群山如万象涌动,此时风景无限,两冢茫然,兀立塬上,似在向白云诉说千年历史沧桑。
尧禾西北贸易公司遗址
解放战争时期,尧禾处于边区与国统区的交界位置上。为了保障解放区的供给,年我党委派黄振邦(甘肃人)为经理、马兴江(甘泉人)为会计、田岐山(山西人)三人在尧禾村北门外郑润际家建立了秘密物资供应站——西北贸易公司。以开公司为名在此开展地下工作,主要任务是护理伤员、关押敌特、收集情报、筹集经费、购买枪支、弹药、棉布、粮食、医药等急用军需品,然后源源不断的送往解放区,有力支援了西北解放战争。
年秋,在西北贸易公司关押了4个敌探,由于一个敌探的逃跑,西北贸易公司暴露,胡宗南部派兵来抓捕,情况非常紧急,郑润际(年仅12岁,尧禾村儿童团团长)带着公司的同志抄小路安全转移,敌人没有抓到人气急败坏、恼羞成怒,将她父亲吊在树上严刑拷打,险些丧命。(其二嫂受惊吓精神失常,后投井自尽)。敌人救走了剩余的三个敌探,砸了货店,抢了东西,灰溜溜的离去。
此后,西北贸易公司自动解散。现在,仍有一些老人能记起当年西北贸易公司在郑润际家开展革命工作的往事。
恒寨锅盔
恒寨锅盔的传说流传已久,据说,早在明末清初之际,闯王李自成率义军曾与官军决战于尧禾一带。一日,军需官发现做饭的锅在战斗中被毁,无法做饭,将士们饥饿难耐。此时,有一老兵把和好的面放入头盔中,用火烧烤,制成烙馍,解了燃眉之急,将士们吃了烙馍之后,士气高昂,打败官军,取得空前的胜利。闯王问老兵:“让将士们吃的是何物?”老兵也不知如何回答,看见放在地上的头盔,灵机一动说:“这是我们老家的一种面食,名曰锅盔。”这就是恒寨锅盔的由来。
解放前,恒寨锅盔驰名于渭北一带,其特点是:制作工序复杂、讲究;吃到嘴里酥绵而香味浓郁;煮在汤中,不碎不烂、馍汤分离、不糊不粘。其制做主要是以碱水和面、扛子换压、麦草烘烤、面匀筋道、色黄味香。
解放初期我县多次召开大型会议都请恒寨村打馍能手皇甫双印弟兄去县城专门打馍。
红色人物:王鲁斋
王鲁斋(—)原名若愚,男,汉族,放马人,年4月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
王鲁斋早岁家贫,后在靖国军第五路军司令高峻资助下,进入白水县第一高小,三原省立渭北中学读书到年底毕业。年起,先后任白水县纵目高小教员、校长,白水县第一高小教员、校长,白水县第一女子小学教员。青年时代思想活跃,热心社会文化公益事业,于年筹建白水第一公共书招处(县文化馆前身)兼任主任,亲督修建图书楼,订购《万有文库》等书报刊物,供群众阅览。在白水地方主办教育期间,不仅桃李满园,而且曾先后掩护和营救遭受国民党迫害,追捕的革命志士仁人,并慷慨解囊给于经济上的支持和接济。
年12月,投身实业,参与创办白水新生煤矿,曾任业务科科长襄理等职。
年后选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委、县人民政协委员。年6月代表渭南地区工商界出席中华全国工商联筹备代表大会,与其他代表一起,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0月陕西省工商联合会成立,当选为该委员会常务委员。同年,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年12月参加西北行政扩大会议,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号召,主动进行公私合营,—年,任公私合营白水煤矿副矿长,在此期间,拥护党的三大改造政策。
年白水煤矿转为国营,一直担任副矿长,年遣返回乡,年落实政策,并恢复了工作。王鲁斋性格温和、待人热情、知识渊博、工作勤奋、乐于交友、助人为乐、爱护青年、关心群众、严于律己、家风严谨,被社会各界誉为德高望重的民主人士,为陕西省第一、二、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红色人物:李象九
李象九(——)原名李瑞鼎,白水县尧禾东村人。曾就读于同州师范。年投军同乡石谦连。年去北平,并加入陕西籍在北平的学生进步组织共进社,任基金委员。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受命回陕北开展革命武装工作,任石谦营学生连连长,秘密建立了共产党支部。年,升任营长。
年,同谢子长等组织发动了“清涧起义”,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在陕北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力量,李象九被推为旅长兼军委委员。年,去河南冯玉祥部队任旅长,参加“蒋冯”战争。年,回白水任白、澄民团指挥官。年,在黄龙山组织了一支革命武装力量,年,率部开往陇东,编入工农红军。
年,联合其他共产党员组织了西北各界抗日救国会,李象九任委员兼农民武装部副部长。抗日战争开始后,曾任黄龙山垦区办事处主任。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年,受命去西安开展策反工作。年,出席了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典礼,并经中央统战部介绍参加了民建会,任民建西安分会主任委员。年后任陕西省人民政府委员、省政协常委、西安市人民政府委员、西北抗美援朝分会组织部部长、中华全国工商联副主任委员,陕甘宁慰问团副团长、申国人民赴朝慰问团西北总、分团副团长、西安市第一届人大代表。年10月在西安病故,终年58岁。
(部分照片由仓颉摄影俱乐部会员提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