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美食寻根之旅第五期-----搅团
说起搅团,白水人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搅团,定义为“用面搅成的浆糊”。根据主要用料不同,我们常做玉米搅团和麦面搅团,在我们大白水,有一种说法:谁家娶的媳妇儿贤不贤惠,是要看看她打的搅团光不光或筯道不筯道。搅团的吃法有很多种,有水围城、鱼鱼,也常有烩搅团、炒搅团和凉拌搅团等多种吃法。最深的记忆还是小时候,用玉米粉在大铁锅做出来的搅团,劲道、柔滑、味美。搅团要得好,三千六百搅,这就是说,制作时关键在一个搅字。做搅团也俗称打搅团,可能为了称呼上顺口,把作为动词的搅用打来替代。在关中方言里有打搅一词(与国语中打扰同意),似乎打与搅是可以置换的,因此就有了打搅团这个特色的固定词组。在大白水,有句古话“打到的搅团揉到的面”。
打搅团,得先把苞谷面在一个盆里和成面糊,然后汆入沸腾的水中。当然了,这铁锅里沸腾的水是有一定比例的,得看人定量。把冷的面糊倒进铁锅里与沸水混合后就开始搅,同时炉下也开始加温到沸腾。在这个初始搅的阶段,还要完成一个程序,就是和。和,就是调节稀稠。一开始都较稀,因此就需再和入些面粉的。就这样搅着、和着,直至适当为止。怎么才适当呢?没准,有人爱吃硬搅团就稠点,爱吃软的就稀点,全凭喜好。
完成了和的过程之后,就进入高潮了:搅。这搅团全在这搅字上,认真工作、付出流汗了,也就是搅到了,这搅团才有劲道,才爽口。如果怕出力流汗、有所懈怠和偷懒,那搅团的味儿感觉跟青泥一样,要多难吃有多难吃!搅团要得好,三千六百搅,听听,三千六百搅!不说别的,光是数到三千六人的口舌都会抽筋,更遑论让人抱着擀杖在热气腾腾的灶台边搅了。虽说这组数字有点夸张,但所强调的只有一个字:搅!搅的过程很漫长、也很辛苦,但一想到打好后的搅团、调上用菜油炝好的浆水,再拌上炒好的嫩韮菜,飘上一层红艳艳的油泼辣子,人的味觉神精立时就有些兴奋了。况且,若看到家人们吸尘器一样吸溜、吸溜地吃得满头大汗,做了这顿好饭的母亲们自然也就有一种自豪的成就感。每每想到此,觉得以后还是尽量让母亲少搅,我们来做这体力活。
当看到锅里的搅团粘若胶糖,挑起来晶滢透亮,滴下去藕断丝连,就知道到火候了。这时就可以开始收尾工作。先把锅沿四周的准搅团铲刮干净,顺锅四周加一圈凉开水,捂上锅盖后加火烧开,再炖一会,最后掀开锅盖,搅伴均匀。这一锅热气腾腾的搅团就打好了。当然了,作为必不可少的辅料,诸如炝浆水、炒韮菜、泼辣子等,在之前就己完成了。打好的搅团有一部分漏成了凉鱼儿,多余的则可用或大或小的盘子晾成片片。吃的时候,爱吃热的吃热的,爱吃凉的吃鱼鱼儿,片片最好放到下一顿烩着吃,一切就随性了。
在网上看了一段很精彩的关于搅团的视频,那在听听这位老兄讲的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