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舍利塔发现始末
这已经是十几年前发生的事情了,对于白水发现佛骨“舍利子”的事,至今还有人不时说起。
今天,就通过亲历者所见所闻的三篇纪实,让您了解这个传奇故事的真实始末,解开千年“佛骨地宫”的神秘面纱!
金银舍利塔发现始末(一)神秘歌谣
但凡是白水人,说到家乡的山川地貌,风物人情,都颇为自豪的会给你说起一个在当地广为传诵歌谣:
柳叶飘垂衙门口,有影无塔在街前。
西寺无僧钟自鸣,南河无渡夜行船。
龙山晚照光明显,白鸡扑潭在河湾。
鸿雁落在城南地,石锣石鼓震破天。
下至幼小上到垂老,或多或少的白水人都知道这是“白水八景”歌谣。
对于八景所描述,大家都有一个普遍认同的解说:很早以前,县城内西南角门前有一个涝池,周围并无柳树垂阴,但人们在夜晚月光下却能看到水中漂浮着无数的柳叶。这就是八景之柳叶飘垂衙门口。
九十年代在白中上学的人,大多知道操场的西南,确实有过一个面积比较大的深坑,但后来被学校整修填平。至于是不是那个波光闪闪,柳叶飘飘,就不得而知了。
有影无塔在街前解释说:县城南街丁字路口的龙洞前,在阳光下,当街地面就能看到有塔影出现,来往行人无不止步赏奇。西寺無僧鐘自鳴:县城西门外有一“妙觉寺”,后因战乱,和尚离走,庙内空虚。可每到清晨却能听见阵阵不绝于耳的钟鸣声。就这两句,无论是当地人自己还是给外人讲,都觉得颇为蹊跷,听过的多,见过的少。就是久居此地的年近八旬张东军的父亲说,从来没有人看见什么塔影或听到什么钟鸣。难道这只是一个牵强附会,子虚乌有的传说?
白水县,位于渭北高原,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在此生息。黄帝时为阳武,夏商时称彭衙邑,西周末期为彭戏.春秋时属雍州之域,设彭衙邑战国中期,秦孝公十二年始设白水县。这里的人类遗存,上至仰韶下至明清,基本没有断过代。尤其是仓颉造字,杜康造就,雷公造碗,蔡伦造纸书写了白水辉煌的历史,仓颉故里的人们引以为豪。
历史的久远,丰厚的遗存,或许有可能这个歌谣就是口口相传的白水历史,但是什么时候传起,也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问遍当地乡贤,遍翻白水历代县志,也没有只言片语的明证。这个谜团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末。
挖不动了
年白水中学正在建设教师宿舍楼,高高的吊塔,轰鸣的推土车来回在工地上奔忙。就在这个时候,基建办公室接到工地报告,挖掘机取土的一片地实在太硬,把铲车的几个铲齿都绊断了,挖不动了。基建办的工作人员很是纳闷,好好的正在取土地方,到底有多硬,连大型机器都挖不动。
白水中学,原先名叫红卫中学,创办于年,学校占地6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作为陕西省重点高中,近千名教职工简陋的住宿条件一直是学校头疼的事。经研究,学校决定在操场的北面修一栋教师宿舍楼,改善教职工的住宿。
当工作人员来到现场时,发现在取土的地方,已被铲车推的光亮如水泥地板。几个大型的推土机突突的冒着黑烟艰难的在地上啃着。这样的进度怎么能完成工程任务。工作人员立即把这一情况上报给校领导。时任白水中学校长的万可岗听到这个消息,立即带着校领导,前往查看。
来到现场,他也大为困惑。在白水中学工作了十来年,对学校的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为什么这里的土怎么这么硬?他仔细的查看这取土这块地方,这块地大约有多平方,已经挖开的地面,在学校操场西面,这样既不影响施工,也不影响学生们的正常活动。在仔细观察之后,光滑的地面上一个近6厘米的洞引起了他的注意,走近一看,发现在距地表2米处的中央有一直径为6厘米的六棱形直孔,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可能是说昆虫的洞,但把手指头深进去,里面坚硬光滑也不是很像。取土方案是和建筑单位几经商量后确定的,离建设工地近,最为方便。这下子难为住了校长和他的老师们。
(白水中学操场地宫位置图)
众说纷纭
白水中学的所在地白水县城龙门洞号。所谓的龙门洞也就是柳叶飘垂衙门口、有影无塔在街前、西寺无僧钟自鸣,这白水八景中前三景的位置。也是白水古县城的旧地址;年中共白水县委初成立,也住龙门洞原县衙内。从县志上得知,此县衙为明代洪武六年()知县张三同兴建。县署东侧还建了孔庙。记得70后的我们在读高中时,学校旁边的旧城门上所有的字迹都以斑驳,唯有“彭衙古治”依稀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的彭衙古治被也堙没与岁月的烟尘中。
当万可刚校长和校领导查看工地时,已经有不少附近的村民在围观,看到这个情况,你一言他一语有的说:这个地方是以前县衙的后院,听人说,是县太爷金屋藏娇的方;有的说,这是以前的瞭望塔的夯土;有的说这是龙门洞的祖坟;他也问了附近的村民,七言八语,众说纷纭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只好上报县上相关部门。
修建教师宿舍是全体教职工关心的大事情,不能因为取土的问题影响到工程的进度。在没有得到确切回音建筑单位几经催促后,学校决定组织力量排除困难,进行清除。就在教师拿着撬杠清除工地时。当天晚上,一个谁也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了。
年11月4日晚,小雨,发现一处地下文物,白水中学把文物悉数转移到学校化学实验室。
金银舍利塔发现始末(二)重大发现
专家:韩伟段清波孙伟刚黄同森
白水县城西南部的白水中学在取土基建时偶然发现夯土建筑基础,并在距地表约4米的夯土层中发现残缺不整的造像碑五通、八棱石经幢一块,它们被整齐地置放在建筑基础的正中部位。白水中学有关领导组织力量沿六棱直孔向下继续挖掘,并于当晚发现一方形砖室地宫,遂冒雨于当夜将地宫内文物悉数取出。
陕西省文物局在得到报告后,当即派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有关人员会同白水县文管会的工作人员共同前往现场进行抢救性发掘,有关考古工作从11月22日开始,至12月1日结束。
这个白水中学,它原先是南北朝一直到宋代的妙诀寺,在这个操场的西北方发现了一个地宫,里边出土的是多重塔的这个舍利具。有一座1米多高呈青灰色的石塔,石塔内有一座高48厘米的金银塔,内放一金银舍利盒。根据金银舍利塔上的题词,其出土文物年代应归属北宋乾兴元年,即公元年。该墓葬为宋代墓葬,踞今已有余年,对研究有非常重要的考古价值。出土文物多件。
发掘清单
县文物文管会资料提供
北宋妙觉寺地宫发掘
舍利石塔:青石质。通高厘米,七部分组成。
1、须弥座。高25厘米。呈八棱状,束腰。八侧面分别间隔雕刻壶门异兽4只和线刻团花四副。
2、圆形仰莲座。高12厘米。为白青石。
3、八棱状柱石。高34厘米,中空。其一面雕刻两扇门成闭合状,锁具泡钉清晰涂朱,门侧刻有“乾元元年岁次壬午二月庚子朔十五日甲寅建立舍利塔记。(放置金银塔。)
4、八棱大盔顶。呈房檐状,高24厘米。檐棱凸起,檐角高跷。
5、鼓形塔刹。高28厘米。上部饰玄纹,下部饰云纹。
6、八棱小盔顶。高13厘米。中空。
7、宝顶。高27厘米,尖部涂朱,下部为一仰莲座,底铆套和于八棱小盔顶。
舍利金银塔:所有部件均为金银薄片打制,通高50.2厘米,七部分组成。
1、塔顶。高4.6厘米,金质,下部为外张之莲瓣,顶部为宝顶。
2、第一层出沿。高4.6厘米,下部为一圈外张之莲瓣,上部为园鼓形。
3、八棱状柱。高6.6厘米,银质。
4、八棱状顶。高4.2厘米,银质。边沿翘起,中间为一圆筒。
5、第二层出沿。高5厘米,银质。呈八瓣状,沿角翘起。
6、塔身。高15.4厘米。八棱柱状,中空,下部为金质莲瓣,上部为银质。塔身三面有刻文,每面竖刻两行。
7、塔座。高11.8厘米,底部外撇,上部内收,上部为一莲座,中托一圆球。银质。
舍利盒:银质。平面呈六曲圆形。高4.7厘米。最大腹径5.5顶部饰坐佛祥纹。
舍利子:颗粒细小,呈红黄青黑白等色。
(金银舍利塔)
(舍利盒)
(舍利子)
金银舍利塔发现始末(三)千年丝绸绕指柔
这是时隔8年后的一则新闻:
能将破碎的东西复原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情,能将年前的丝绸从一碰即碎改变到可以任意把玩的程度就可以说是“化腐朽为神奇”了。昨日获悉,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就在年实现了这一“神奇”。
年11月4日,白水县白水中学在该校操场基建时,在离地面5米处挖出了一座带有地宫的古代墓葬,工人们在地宫里发现了一座石塔,搬开石塔,里面出现了一个内有舍利盒的镀金银塔,该塔上面覆盖有丝绸。这些丝绸“重见天日”后就发生了断裂现象,随后,该校的一位老师将镀金银塔及上面覆盖的丝绸抱回办公室看管。20天后才接到相应报告的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经过勘察后认为该墓葬为宋代墓葬,踞今已有余年。随后,工作人员将镀金银塔及丝绸装进专门的箱子带回西安研究。
年,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将古代丝绸的防治作为课题列入了计划,白崇斌负责该项目的实施。由于“白水丝绸”的纤维已经严重老化,一碰就断,所以该保护中心先对丝绸进行了软化处理。“现在,这件长40厘米,宽10厘米的千年丝绸的强度和手感就像白棉布一样,可以任意把玩。”
荔非造像碑
这是存留于白水的一件文物
《荔非造像碑》年出土于陕西省,同时出土有舍利石塔、舍利金银塔、舍利子和六块造像碑。《荔非造像碑》,高厘米,宽63厘米,厚22厘米,四面开龛造像,造像完整。龛外有楷书碑文余字,其发愿文题记纪年为“魏元三年岁次丙子”,无皇帝年号,考北朝历史,无年号者有西魏废帝元钦与恭帝拓拔廓二人,恭帝拓跋廓三年正为丙子年,可知该碑为西魏造像碑。
碑中所载造像之人多姓荔非,因而称其为《荔非造像碑》。荔非,羌姓,汉末魏晋,羌族大举内迁,移居上郡、北地、关陇一带,融入汉族,史称东羌,荔非羌应为内迁东羌之一支。
《荔非造像碑》为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北朝造像碑之一,其造像形态生动逼真,线条细腻流畅,书法峻拔欹侧,拙朴而不拘一格,为北碑之珍品,对研究北朝造像艺术和书法艺术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亲历记忆
一位亲临现场者的口述记忆
现在说起,对于我,已经是十六年前的事情了。当时我在县电视台工作,地址就在县城龙门洞文庙的西侧,离白水中学也就五六百米。听说发现文物,就带着摄像机赶去。
时任白中校长万可刚接待了我们,简短聊了几句,他拉开办公桌抽屉,里面有几面锈迹斑斑的铜镜。拿出一件,还有闪着亮光的镜面,隐约能照见人的影子。说实在的,当时整个社会,对文物根本没有什么概念,大家都觉得,就这几块铜片片,没有多大意思。要求前往发掘现场。
下了几天小雨,白中操场一片泥泞。远远的就看见操场西边有一块被彩条布围了起来。旁边还停着一辆警车,说是有人在值班。泥坑南边散乱着几块大的石碑,这些石碑厚度是我以前没有见过的。其中几块沙石,更见的厚。能看到的也有五六通的样子,只是有的已拦腰折断。
在直径约十米坑的中间,有一个六棱口的地井,地井旁方砖零乱,开始都以为是石砖,拿到手里仔细辨认才知道不是,其棱角规整,细密光滑,手里掂量,也不比石砖轻多少。地井大概有三米多深,在地井的南面,有一通道,也就一米多宽高,一个人爬着才能通过。通道中有木门,已腐蚀,门上的大钉有的已散落到地下。
拍摄完毕,在指引下,我们又来到白水中学教学楼对面的实验楼。就在这个四层楼的东北角一层的房间里,我们见到了金银舍利塔。当时盛放舍利的石塔也放在这个房间里,石塔齐胸,预计有一米五左右。石塔好像分石帽,石身,和石基三部。当时我们还搬开了石塔的顶冒,发现下面的石身是一整块,中凿空而成。
金银舍利塔已被放在旁边一个木架子上,由于拍摄需要,我们拿出了如手掌般大小莲花型银质盒子,里面舍利子不知有多少,现在想来,都绿豆一般,或大点,或小点。颜色或白或暗红好像还有暗绿。听说,这个房间还专门安装的报警系统。
其中覆盖在金银舍利塔上的一个蓝底带白花的方巾布,吸引了我的眼神,同行人说,这么久远了,还这么鲜艳,真是不一般。依稀记得上边还有一行字,同州府云云。具体什么,到现在也记不清了。(本文得到了众多参与者和目击者的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时间轮回钟声悠悠
宋乾元元年昏,白水妙觉寺一片肃穆,烟雾缭绕。大师巍然端坐,面貌如生。法师们跪于佛前,涕泪哀恋,寺内外善信,摩肩接踵,佛声震达云霄。
炉幡鱼磬引,身窑灵龛过,善信男女,纷跪路傍,挥泪悲恸。高僧说举火法语,只见化身窑上灵光环绕,香气氤氲。
当晚,化身窑显五色光,得舍利珠百余颗,有白者,有碧者,有五彩者,形色殊异,数以百计。精圆莹澈,灵光缤纷。众僧莫不叹为希有。殓入早已供奉金银舍利盒中。顿时,祈祷声起,佛号穿云。
不知何年何月,昔日僧信遍布,巍然庄严的妙觉寺早已不知所踪,佛光环绕的妙觉宝塔也只是这个发现,才惊起了“有影无塔在街前”魅力白水的传奇。
佛祈福缘舍利安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