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林皋
白水县林皋镇位于县城西北22公里处,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文厚重、资源丰富、交通方便,旅游产业方兴未艾。
据林皋河村西北处的“十八亩地文化遗址”来看,这一带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繁衍生息至明代而有林皋村名。清乾隆年间因人口集中,商业发达初设林皋镇。解放后改镇为乡,“大跃进”和“文革时期”,曾为火箭公社,林皋公社,改革开放时期改公社为乡,年合并林皋、许道两乡为林皋镇。如今,在这块90多平方公里的热土上,分布着20个村庄,生活着近3万名勤劳朴实的林皋人民。这里东与杜康、尧禾二镇相连,南与蒲城、铜川市接壤,西与云台乡为邻,北与宜君相依。罕东铁路与白铜公路东西穿境而过。
在令人向往、充满神奇的白水古八景中,林皋独占其三。这里,郭巨埋儿养老母的故事,妇孺皆知;碧波粼粼的林皋湖水,引人入胜;被誉为天然氧吧的方山森林公园,让人留恋;名冠渭北的元鹤山庙会,热闹非凡;巍巍屹立的永垣陵,高深莫测;千年不断的高东社火,颇具特色;久负胜名的新卓苹果,甘甜爽口……
祥和的地名
地名蕴含着一种文化。许多人每到一处,都对该地名的来历,充满着一种探究的兴趣。关于林皋的来历,说法很多。有人说,林皋河为白水河上游的一个支流,这个“皋”字,可做白水本土之解。还有人说,林皋为水边林木茂盛的高地。据我手头一本编辑于年的《白水地名概况资料汇编》载:这里早在元代至元年间,因王姓人家居住而得名王家。明嘉靖十九年(公元年),以工部主事刘玑的名号“林皋”,将王家更名为林皋。刘玑何许人也?《白水县志》(人物志)载:“刘玑,字士衡,林皋村人,嘉靖四年()中举,任井陉知县。以德性教育乡民,置一盆水于庭下说:‘我心澄清当如此。’十一年()岁饥,赈活乡民万余人。十二年()大疫,又散药治疗,还收养遗弃儿童,掩埋野外尸骨。……后因执辩疑案,顶碰上级,降职武昌教授。卒时任南京工部主事”。
缘何要将王家更名为林皋,我一直不得其解。前不久,偶遇当地一位年近九旬的刘老先生。刘老对我说,这里最早名叫王家,刘姓较少,后来刘姓逐渐人丁兴旺,出举人、中进士成为旺族后,刘姓人就提出改王家村为刘家庄的要求,王姓人出于尊严,坚决反对,两个村名就这样使用了多年,经常混淆。再后来,为了彻底解决村名混乱的问题,县里一位很有威望的绅士,提议以刘玑的名号“林皋”为名。由于刘玑乐善好施,德高望重,这一提议终于得到了刘王两姓的一致认同,沿用至今。至此,我心中多年的疑团终于找到了答案。这个地名来历的故事,充满着祥和之美、智慧之光,让人一下子就记住了她——林皋!
美丽的秀湖
被誉为果乡“西子”、渭北明珠的林皋湖,坐落于林皋镇西南1.5公里处。该湖其实为林皋水库,因第一次动工修建于年,故又称跃进渠。
林皋水库的建设,三上两下,充满艰辛,历时13年,耗资用工,超过百万,终于在上世纪70年代初峻工通水。该工程是白水人民一篇“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壮举,是白水人民自仓颉造字、杜康酿酒、王二起义以来敢想敢干、敢拼敢博的精神写照,是一座白水人民心目中的“红旗渠”。在该工程修建的过程中,曾涌现出夫妻上阵,全家上坝,水不上塬不结婚的郭水兰等许多感人的故事。那些诸如“吃的是瓜菜带团团,扛的是架子车辕辕”之类的俗语,至今仍然让当年的水库建设者们记忆犹新。
“一座高峡出平湖,万顷碧波荡轻舟”。林皋水库汇聚白水、林皋二河之水,坝长米,高33.3米,总库容万立方米,通过10公里隧洞和20公里干渠,浇灌着中下游近10万亩良田。如今,这里已成为防洪的屏障、灌溉的枢纽、旅游的胜地和开发的热土。
年,水库更名为林皋湖。湖区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峰峦叠嶂,薄雾萦绕,绿树成荫,碧波荡漾。每逢盛夏,游人涌至。在优美动听的《渭北明珠——林皋湖》的歌声中,人们或憩于树下,或游于湖上;或垂钓于湖边,或徜徉于湖堤。各得其乐,悠然自得。晨曦初照,水气轻朦,朝露晶莹,鸟雀齐鸣;傍晚时分,微风习习,蛙鸣蟋叫,山籁寂静。实为游人纳凉、休闲、避暑的好去处。
随着重点镇建设的加快,旅游业开发的推进,林皋湖新近又增添了情人岛、农家餐饮、观光飞机、水上游艇、配套齐全的游泳池、高档宾馆等一批旅游服务设施和项目。
渭北明珠——林皋湖是很美的,就象歌中所唱的那样:“啊,林皋湖你真美!梦里寻你千百回,今朝见你更骄美。鱼喜水,人爱水,你是白水芙蓉水,一湖美水三春晖,引得八方游客朝朝暮暮来相会——”。
迷人的方山
方山森林公园,有着绿色氧吧、绿色水库和绿色银行的美誉,是这里旅游产业的又一个亮点。
从林皋镇出发,向北5公里,经新卓村到沙石坡,迎面便会看到一座由两棵大树形成的“山门”。两树枝叶相交,自成一个拱形,真是一绝。方山森林公园,原为白水县地方国营新卓林场,因林场总部设在新卓村而得其名。林场年由陕西省林业设计院勘测设计,次年3月正式建场,属国家三北防护林建设项目,主要在于配合治黄工程和解决渭北“黑腰带”产煤区的矿柱用料,又起水土保持作用。林区位于桥山山脉东南尾部,东西长达50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区内主要山峰有全塔、庙山、货郎担山、香炉寨、雁门山、尖山及方山。经过半个多世纪数代人的艰苦努力,不间歇的人工栽植,林区总面积2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树种以刺槐和油松为主,为陕西省最大的人造林场。面对这一片片浩瀚的林海,那一座座高耸入云的山峰,就是那些造林英雄们的无言丰碑。这些英雄,就是一代代的白水林业人、数以万计的党政群众,还有那些把青春献给大山的林场知青们。全国闻名的林业干部、林场首任场长、白水县政协副主席吴守约,就是他们当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这边风景独好。脍炙人口的白水古八景中,“秦山霁雪”、“神岭烟云”和“秋木霜林”,均在方山森林区内。“春季槐花扑鼻香,夏天避暑好纳凉,秋时红叶落满霜,冬望林海雪茫茫”,这首广为传颂的打油诗,就是人们对今日方山发自内心的赞赏。
这里故事颇多。白水古称彭衙,诗圣杜甫,在安史之乱的逃亡途中,在这里曾留下了“夜深彭衙道,月照白水山”的著名诗句。在中原与匈奴数百年的战争中,长期处于兵家必争之地和南北交通咽喉要道,也因此给这里留下了杨家将练兵的“马刨泉”、边关守险的“石梯子”、穆桂英住过的“香炉寨”等许多故事传说。看来,古人把这里称作“关中屏障”和“彭衙天险”,是比较恰当的。
为了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促进旅游产业开发,经再次勘测设计,年方山森林公园开发与建设正式启动,已新建起模拟狩猎靶场、山林训练基地、野味特色餐饮等项目。如今,到了春季,10万亩槐花竞相开放,一片素白,十里飘香,数以百计的养蜂人,从四面八方追香赶来,使方山槐蜜成为一个名扬四方的土特产。
刚刚打开山门的方山森林公园,正等待着你的拥抱,期待着更多游客吸氧赏花,健身登山。
神秘的墓冢
永垣陵,位于林皋镇以北赵尧村旁。墓冢南北长米,东西宽90米,高21米,形似覆斗,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史料记载,永垣陵是前赵主刘曜为其父所建。“曜将葬其父及妻,亲如粟邑以规度之。……葬其父,墓号永垣陵”,(粟邑,汉时白水古称)陵墓大约修建于永昌元年(年)前后。那么,永垣陵的墓主人到底是谁?可说是扑朔迷离充满神秘。史书中只提到,曜葬其父,具体指谁,言之不详。在古代,“父”有“对男性长辈通称”之意,可以解释为伯父、叔父、岳父等。纵观刘曜一生,入主永垣陵的可能是亲生父亲刘绿,也有可能是叔父汉皇帝刘渊,还有可能是岳父羊玄之。因此,该陵墓的主人具有不确定性。
在这三个人中,其父刘绿可能性最大,故目前对该墓暂以“刘曜父”称之。
无论墓主人是谁,永垣陵都与刘曜密切相关。刘曜是新兴匈奴人,冒顿的后代。冒顿在“白登山之围”中有恩于刘邦,加之当时汉朝刚刚立国,国力较弱,高祖便派刘敬前去缔结联姻和约,以宗女为公主,做单于的阏氏,“故其子孙遂冒姓刘氏”(《晋书》载记)。东汉黄巾军起义时,单于羌渠派儿子於扶罗率兵助汉,刘曜家族随之进入中原。随后,刘曜相继担任太师和丞相,太兴元年(年)在长安称帝,史称后汉赵主。刘曜先葬母亲于粟邑,随后修建永垣陵,就是为了让双亲能够葬在一起。
白水县处于关中平原与陕北高原的过渡地带,距汉、唐国都长安城较远,加之地势不甚平坦,在选择陵地时,不为历代统治者所看重,唯独永垣陵是个例外。早在年,刘曜部将平西将军赵染攻袭长安时,刘曜就来到过粟邑。他镇守长安后,粟邑成了他的屯兵重镇。史书中多次提到他前往粟邑,足见他对这块土地特别留心,其地势北靠雁门山,南有白水河,实为一块风水宝地。其时,附近屯有他的重兵,修建陵墓的劳动力不用发愁,戍卫也不成问题。陵墓就定在粟邑。陵墓边的赵尧村,村中以赵姓为主,其他姓氏人数不多,村民们称其陵为冢。村里赵姓人可能就是守墓人的后裔。
不知是由于历史的久远,还是那个昙花一现王朝的仓促,魏晋文史资料少的可怜,永垣陵也仅剩孤丘一个。沿着一条五十米长的小道登上墓顶,四周是一大片苹果园和苞谷地,兴华果蔬公司的育苗塑棚格外醒目。虽然,我没有像民间中传说的那样看到华山叠峦和洛渭交汇,但楼房林立的白水县城,波光闪动的林皋秀湖,却尽收眼底,煞是让人心旷神怡。我忽然感到,与那个动荡纷争的五代十六国相比,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何等的和谐美丽。这个神秘的墓冢,不正是留给一个个游人待解的谜底吗?
而刘曜的皇后羊献容,更是一位经历颇为神奇,曾经六起五落、先后为两位帝王之皇后。如果那位游人有兴趣把她写成一部电视连续剧,也真不枉到此一游!
热闹的庙会
话说林皋,不能不说说元鹤山及其庙会。因为她不仅是一幅大自然的山水图,更是一幅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画。
元鹤山,原名洞耳山,位于林皋镇东南6公里两县三镇的交汇处,蒲铜公路从其旁而过,白水河在其脚下长流。该山是一座黄土堆积而成的小山岗,因形似仙鹤故得其名。先前由南向北登山,两边山崖擦耳,中间一条石台阶,有上华山北峰之感。民间又称其为“小华山”。
相传,明万历年间,四川峨嵋山寺院有一位铁汉子僧人,云游四方,从此经过,言道:“吾观此处,南似白鹤之首,路如鹤脖之形,北部之悬崖,如鹤尾,两边高山峻岭,如鹤之双翼,孤立而起之主峰,如鹤身,其势其状,若仙鹤”。
元鹤山庙会,是渭北有名的四大庙会之一。寺庙始建于明万历三年(公元年)。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古柏丛生,景色宜人。主要建筑物十九座,九十余间,塑像三十二尊,登山石阶二百八十七台。解放后,定为白水县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可惜在十年文革中悉数被毁。时至今日,当地群众对元鹤山的情结不减当年,自觉捐款捐物,多方筹措资金,护山植树,修庙复会。元鹤山庙会自明代以来,沿袭数百年,由白蒲两县的林皋镇高东村、杜康镇张塬村、高阳镇姚家村三社轮流主办。庙会每年二月十五至十七如期举行,会期三天,每逢庙会蒲、白、富、铜四县交界的乡民,纷涌而至,数以万众。庙会期间当地群众都要闹社火、唱大戏、敬神灵、献花馍,热闹非凡。邻近的商贾也纷纷前来摆摊设点,卖油糕、卖凉粉、卖醪糟的地方小吃,日用百货、农副土特等应有尽有。
上庙会的人们总是怀着一种特殊的虔诚,有的烧香,有的祈福,有的踏青,有的交易。数百年来,这儿的庙会寄托着乡民们多少个美好的愿望,也成全了不少,的男女姻缘。记得有一年我也来逛庙会,看着乡民们顶着风沙吃油糕,伴着尘土吸凉粉,冒着日头看大戏,实在搞不清他们图的是啥?后来我渐渐明白,元鹤山庙会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一次亲切交融,是他们展示才艺的一个平台,是他们消除劳作之苦的一种愉悦,更是他们的一种精神寄托——这也许就是民俗文化的魅力所在(王奇戈)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