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以前,高西村民出行走的各条都是羊肠小道、马车土路,弯多又窄,天旱迎风满面土,雨雪泥泞行路难。高西村去林皋乡的道路,出村有一条去西北方向的斜路,弯曲路过鱼家河村北,经吴家窑村西北到林皋。
高西去大杨村是一条朝东北去的斜路,经朱家河村北,然后翻沟到大杨(杨下)。去县城的南路,从村东南文昌阁边的一条小路朝东南下坡到沟底,走杨河、苏家窑村、侯西村、侯东村,下坡走上河村,过白水河,上坡到西寨村进白水县城北门。去县城的北路,经杨下村,过康家卫,翻杜康沟,朝东南经通积、西石狮村边、山头村,然后进县城北门。鱼家河、张场城与高西村三村相邻基本同路。
普均村西去经马岭村,过凤庄直到林皋。普均、马岭、窑上去白水县城的北路,直线东去翻沟到杨下后,剩余部分与高西村进城路线相同。普均、马岭、窑上去县城的南路,南去到高家河,下沟到白水河边,剩余部分与高西村进城路线相同。
最早出行都是挑担子、背扛东西、抱着孩子步行,挑担子的人多些,也有套车的。王保民有事骑马,回来多以坐轿,王家人出门有轿、轿车。每车前套三个,辕内套一个,共四个大牲口,拉庄稼用的大车高西村有四辆。
年以后,虽有逐渐修通的白云公路,经过窑上村。通过平整土地后,为了行驶大马车,也都基本修整了生产路。交通工具的缺乏,使村民出行的路线并没有多大改变。年,林皋乡通班车后,方便村民的出远门。随着经济的发展,村民们逐步购置更换了自行车、拖拉机、摩托车、三轮车(曾经在90年代中期是城乡的主要客运工具)、各型汽车等交通工具,出行、农业生产、购物、做生意很是方便。不同的交通工具代表着不同时期的印象,城镇间有宽阔的过村柏油马路,村里基本都是混凝土主干道、柏油道路,而且还在继续延伸。
年以后,村民在林皋、县城办理邮务,传递信件,邮寄包裹,发电报,汇款。因交通不方便,信件传送时日较长。或让熟人捎信,不会写字的就让捎口信。乡镇没有长途电话,村民家有急事,也只能发电报告知。年白水至林皋修了柏油公路,方便的交通,也促进了邮电的发展。邮寄员每周最少来村一次,报刊信件的传递的速度明显快了。
年前后,成为有线电话发展使用最广泛的时候。同时,纸质信件、邮政汇款已经逐步被快捷的网络服务替代。随着科技进步促进的通信的多元化发展,传呼机、小灵通使用人多,每村都建有无线通信基站,村民每户都有无线通信工具,年轻人更是人手一部手持电话机。如今村民的通讯联络也已不仅局限于语音电话,更多的是网络可视,电脑进入村民家庭,年后,村民在家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和电子商品贸易明显增多。传统的纸质报刊媒体已不再占据首位,村民更多是通过电视、网络媒体,获得更多更快捷的信息。(未完待续)
你还可以继续阅读以下文章:
林皋年味
雪落云台
郭俊峰赞赏
人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