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镇村文化建设,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进文化旅游名镇建设,林皋镇坚持文化立镇,增强发展动力,充分挖掘镇域文化资源,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云台山上“石蛤蟆”:云台山上“石蛤蟆”位于“十二盘”的中部山峰之处。它面向西南,尾伸东北,簸箕大嘴,悬空腾起,有“吃耀州,巴后塬(北塬乡),喝铜官,尿宜川”之民谣。传说,很早以前,耀州一带三年风调雨顺,但整个庄稼连续三年枯死,颗粒无收,奇怪的是彭衙的北塬地面,三年干旱,点滴未见,可是连续三年遍地绿油油,五谷丰登,仓粮堆山,人寿安康,六畜兴旺,事后经神点化,人们才知晓乃是神蛤蟆,“吃耀州,巴后塬的缘故”。
千百年来,善男信女和文人雅士,登“庙山”,朝“武当”,逛游“龙虎帐”,观赏“朝云洞”,去宜君避暑,上黄陵祭祖,为消灾辟邪,为逍遥舒适,都少不了用柴棒撑“石蛤蟆”的嘴,或者给其喂些食物、果品、石块......等等,以求其赐神术,使人长途山路跋涉,腿不软、腰不酸、肚不饿、口不干。寒冬温暖如阳春,狼虫虎豹把窝归,夏天凉爽似中秋,恶蚊毒蜂逃无踪。身逍遥,心自在,浑身舒畅,精神倍增。
另外还说“石蛤蟆”前后有宝物金车一辆,至今云台山方圆百里的民间还流传着“九眼泉,十二盘,一辆金车露出辕,不在石蛤蟆后,就在石蛤蟆前”的民谣。从这个美丽的传说中就可足足说明这里从古以来确实是一处生态园林之美景。
神岭朝云(娘娘朝云在庙山):云台宫正北二十华里的神岭中部,屹立着一座巍峨的青山,因粗壮高大,耸峰入云而被称之为“渭北登天梯”,这便是白水古八景之一“神岭朝云”。
“神岭朝云”俗称“中庙山”,其山巅有座庙宇,三间正殿,四角八拶,古木林立,松柏参天,铜铃悬空金光闪闪,钟声贯耳如雷嗡嗡,神坛上供奉着“高山娘娘”。山腰平台之处筑座供奉“中山娘娘”的中型庙院,榛莽挤山涧,青竹夯庙院,碧水银雾,仙境十足。山脚梨园广场有座供奉着“低山娘娘”的大型寺庙,据说,光建筑占地十八亩之多,是西香山,东武当,二百里嵩岭上的古建筑群,精雕细刻和长廊壁画的集中点。并说此建筑群与山西永东宫建筑群同出一手,同工,同匠,别无两样。
庙山的左肩头有座龙王洞,内奉着金龙四太子,它的奇秀之处,是在于龙王洞筑坐在“赐雨泉”(天池)之上,同系白水奇景之一“半山甘泉”。靠离庙山背后五里之处筑有“武当山寺庙”其精雕细刻及规模堪称“深山奇迹,林海珍品”。
庙山雄壮魁伟,高耸入云庙颠,常年四季被独块祥云笼罩,方圆群众流传着:“庙山戴帽,伙计睡觉”的农谚,意思是每当庙山顶朝云的时候,天就下雨,正是长工休息的机会。庙山背面石岩半空有个“朝云洞”,相传过去每当天旱时,庙里的和尚担上两担水,往“朝云洞”一浇,“朝云洞”上空立即会朝出一股乌云,三天内就会下场透雨,这正是“神岭朝云”的来历。
庙山的景物几经沧桑,虽然残缺不全,多半甚至绝迹,但庙山仍然雄伟傲姿的屹立在白水县城西北边境的置高点上,巍峨高大,特别显眼。“朝云洞”浇水就朝喜云,降甘露,那只是个美丽的传说,但它很早以前人们就有着防旱的意识,抗旱的行动和求雨促丰收的迫切心情。
明代训导何学,《神岭朝云》的诗云:
朝来曦驭欲升东,神岭嘘云遍晓峰。
才傍石生将翥凤,却随风去又从龙。
层楼叠阁形先见,玉叶金枝影更重。
莫道无心能出岫,长于农野报年丰。
百鸟朝凤迎新春,算黄算割督收麦,野猪毛獾戏三秋,狼虫猎豹跃深冬。是对当今“神岭朝云”生态平衡的赞美之歌。
在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积极推动,全镇共同努力、积极作为下,镇域文化从挖掘保护到建设持续向前发展,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提升,文化旅游名镇建设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在增活力。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