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基本概念
渠道分类
选定原则
市场体系
保证管理
申请条件
您的位置:招商代理 > 选定原则 > 白水素女 >

白水素女

治疗抑郁的正确方法多不多 http://www.bdfyy999.com/bdf/yufangbaojian/ziwozhenduan/35536.html

原文:

晋安帝①时,侯官②人谢端,少丧父母,无有亲属,为邻人所养。至年十七八,恭谨自守,不履非法。始出居,未有妻,邻人共愍念③之,规④为娶妇,未得。

端夜卧早起,躬耕力作,不舍昼夜。后于邑下⑤得一大螺,如三升壶。以为异物,取以归,贮瓮中。

畜之十数日,端每早至野,还,见其户中有饭饮汤火,如有为人者⑥。端谓邻人为⑦之惠也。数日如是,便往谢邻人。邻人曰:“吾初不为是,何见谢也。”端又以邻人不喻其意,然数尔如此,后更实问,邻人笑曰:“卿已自取妇,密著⑧室中炊爨,而言吾为之炊耶?”端默然心疑,不知其故。

后以鸡鸣而出,平早潜归,于篱外窃视其家中,见一少女,从瓮中出,至灶下燃火。端便入门,径至瓮所视螺,但⑨见壳,乃至灶下问之曰:“新妇从何所来,而相为炊?”

女大惶惑,欲还瓮中,不能得去,答曰:“我天汉⑩中白水素女也。天帝哀卿少孤,恭慎自守,故使我权?为守舍炊烹。十年之中,使卿居富?得妇,自当还去。而卿无故窃相窥掩?。吾形已见,不宜复留,当相委去?。虽然,尔后自当少差?,勤于田作,渔采治生。留此壳去,以贮米谷,常可不乏。”

端请留,终不肯。时天忽风雨,翕然?而去。

端为立神座,时节祭祀。居常?饶足,不致大富耳。于是乡人以女妻之。后仕至令长?云。今道中素女祠是也。

(选自晋·陶潜《搜神后记》)

注释:

①晋安帝——即司马德宗(―),字安德,晋孝武帝司马曜的长子,东晋第十位皇帝,年―年在位。②侯官——旧县名。“侯”本作“候”,以西汉曾在此置候官得名。治所在今福州市。③愍念——犹怜悯。《晋书·周处传》:“诏曰:‘处母年老,加以远人,朕每愍念,给其医药酒米,赐以终年。’”④规——计划;打算。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⑤邑下——县城外面。⑥者——犹言“……样子”。唐·柳宗元《捕蛇者说》:“言之,貌若甚戚者。”⑦为——赐与;给与。《左传·襄公二十三年》:“齐侯将为臧纥田。”晋·杜预注:“与之田邑。”⑧著——藏。清·梁启超《谭嗣同传》:“著之于所进呈书之中。”⑨但——只;仅。《史记·李斯列传》:“天子所以贵者,但以闻声,群臣莫得见其面,故号曰‘朕’。”⑩天汉——天河。《诗·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汉·毛亨传:“汉,天河也。”三国魏·曹丕《杂体诗》:“天汉回西流,三五正纵横。”?权——姑且,暂且。《汉书·王莽传上》:“臣闻周成王幼少,周道未成,成王不能共事天地,修文武之烈。周公权而居摄,则周道成,王室安;不居摄,则恐周队失天命。”?居——积储。《汉书·张汤传》:“居物致富。”?窥掩——偷窥隐私。?委去——委弃而离去;不顾而去。《后汉书·符融传》:“少卫都官吏,耻之,委去。”?差——病除。《方言》第三:“差,愈也。南楚病愈者谓之差。”晋·王羲之《十七帖》:“冀病患差,末秋初冬,必思与诸君一佳集。”这里指经济状况好转。?翕然——忽然;突然。唐·陆贽《奏收河中后请罢兵》:“天下之情,翕然一变,曩讨之而愈叛,今释之而毕来。”?居常——《后汉书·崔瑗传》:“瑗爱士,好宾客,盛情肴膳,单极滋味,不问馀产。居常蔬食菜羹而已。”?令长——秦汉时治万户以上县者为令,不足万户者为长。后因以“令长”泛指县令。《史记·滑稽列传》:“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

翻译:

晋安帝在位时,侯官有个青年叫谢端,小时丧失父母,没有亲属,被邻居收养。谢端长到十七八岁,为人谦恭谨慎守本份,从不做违法的事。这时候,他才从邻居家搬出来,独自居住,没有娶妻。邻居们都很怜悯谢端,打算着为他娶亲成家,但未办成。

谢端早睡早起,勤奋耕作,夜以继日。后来,他在城墙下拾到了一个大螺,像三升酒壶那么大,他以为这是奇异的东西,拿回家里,放到瓮中,养了十多天。

谢端仍然每天早上到地里干活,回来后,见到家里有热饭热汤,像是有人为他做的。谢端想:这是邻居为他做的好事。好多天都是这样,谢端便去向邻居表示感谢。邻居说:“我从没有做这事,为什么要感谢我?”谢端以为这是邻居不愿说明真情。但是以后还是这样,谢端便又去找邻居,苦苦追问,邻居笑着说:“你自己娶了媳妇,密藏在家里给你烧火做饭,为啥反要说是我给你做饭呢?”谢端心里暗暗产生了怀疑,不知其中到底是什么缘故。

后来,晨鸡一叫,谢端又照旧出去,一大早他悄悄回来,躲在篱笆外偷看家里,看到一少女从瓮中出来,走到灶下,点火做饭。谢端赶快进屋,一直走到瓮前找大螺,只见剩了个螺壳。他便来到灶房,问道:“女子你从哪里来,为什么帮我做饭?”

这女子惊惶不安,想回到瓮中,但已晚了。她回答说:“我本是天河中的白水素女,天帝可怜你年少孤独,为人恭顺谦虚安份守己,所以让我来为你做饭持家。十年之内,帮你致富娶妻,到时我自然还回天河去。但你却无故偷看并突然相见,我的原形已让你看见,不能再留下了,我要离你而去了。虽然我走了,你以后的日子自然会稍好一些。要勤劳耕作,打渔采桑,好好谋生。留下这螺壳,用它来贮藏米谷,会随用随有的。”

谢端再三请求她留下,她始终不答应。这时,忽风雨大作,白水素女迅捷地走了。

谢端给白水素女设立了神位,逢年过节常祭祀。谢端的日子虽没达到大富,但也很宽裕。这时,有乡里人把女儿嫁给了他。后来他又做了县令一级的官员。

现在,路边的那个素女祠,就是为纪念白水素女而立的。

点评:

读小说应当从标题读起。本文标题是“白水素女”,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光看题目是看不懂的,必须到正文中找答案。

正文中,点题的文字是:“我天汉中白水素女也。”其中“天汉中”说明其来自;“白水素女”则说明其身份。

那么,“天汉”是什么?稍具常识的人都知道,就是“银河”。它可比人间的任何一条河都要大,难怪银河里长大的这颗田螺会大如“三升壶”,搁在人间的任何地方,都会引人注目。不过,它是有灵性的,只会让合适的人得到它。

比如这一次,它是奉天帝的旨意,暂且为谢端“守舍炊烹”十年,使他“居富得妇”后,再返回天庭。所以,它只出现在谢端能看得到的地方。

那么,上帝为什么会特别眷顾这个谢端呢?是因为上帝既同情他“少孤”,又敬佩他“恭慎自守”:一句话,好人会有好报呗!

那么,“白水素女”又是什么身份?要想搞清楚这个问题,就得先弄明白:“白水”是什么水?“素女”是什么女?

关于这两个问题,文中都没答案。不妨借助词典的解释和书证了。

按:“白水”语出《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今人杨伯峻注:“‘有如白水’即‘有如河’,意谓河神鉴之,《晋世家》译作‘河伯视之’是也。”然则“白水”即“河神”——黄河神,这里,则移用为“银河神”。

又按:如今古汉语词典“素女”条,大多解释为“神话中的天河仙女”,其下便是节引本故事,等于没说。

不过,“素女”既是“素”与“女”的组合,应该是个偏正复合词。“女”说明其法相的性别,“素”当为其属性。

按:《说文·系部》:“素,白致缯也。”《礼记·杂记下》:“纯以素,紃以五彩。”唐·孔颖达疏:“素,谓生帛。”指帛未经漂洗捶打。

引申为“本色”,如《小尔雅·广诂》:“素,白也。”《广雅·释诂三》:“素,本也。”作为一种丝织品,“素”的本色取决于丝的颜色,当然是白色了。

再引申为“朴素,不加装饰”,如《释名·释彩帛》:“素,朴素也……又物不加饰皆目谓之素。”

要而言之,“素”是刚织出来的丝绸,尚未经过漂、染等工序。那么,“素女”就是“处女神”,“白水素女”就是“银河处女神”。

上帝派这么一位“神仙妹妹”来帮谢端哥哥“守舍炊烹”,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说好的是“十年”,但只过了十几天,她就飞升了。原因在于:“卿无故窃相窥掩。吾形已见,不宜复留,当相委去。”

这是可以理解的:对螺肉而言,螺壳是它的寄托;化身为女神后,则螺壳不啻是她的衣服。谢端突然回家,阻止了她退回到螺壳的路。此刻,她就相当于裸裎对人了,更何况她面对还是个十七八岁的小伙子!岂不羞死人也?

在中国古代,男权至上,对女人的日常生活有着严格的要求,女人是不能被陌生男人偷窥的,锁在深宫中的王后贵妃自不待言,普通平民也是如此。

对女孩的要求就更严格了!女孩从幼年起,就被要求“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大家闺秀生病时,医生连手腕都不能看,只能“悬丝搭脉”,所以,螺女的原形一旦被偷窥,就违反了这种禁忌,她只能离去。

不过,女孩的肉体一旦被男孩偷窥,还有一种解决之道——那就是干脆嫁给他,好为自己遮羞。其实女仙也是如此。

按:晋·郭璞《玄中记》“雀女“条:“昔豫章男子,见田中有六七女人,不知是鸟,匍匐往,先得其所解毛衣,藏之,即往就诸鸟。诸鸟各走就毛衣,衣(穿)之飞去。一鸟独不得去,男子取以为妇。生三女。其母后令女问父,知衣在积稻下,得衣飞去。后以衣迎三女,三女得衣亦飞去。”

那个被偷了毛衣的女仙,飞不上天了,只好委屈地嫁给了他,还跟他生了三个女儿。后来,她用计找到了毛衣,穿上身飞了,又用毛衣把她的三个女儿也都接上了天,就单单撇下了这个男人。

那么,白水素女为什么不干脆嫁给谢端呢?

一来,按上帝的旨意,她只为谢端“守舍炊烹”,十年中,使谢端“居富得妇”后,“自当还去”,并没有嫁他的初衷。

二来,她的身份是“银河处女神”,一旦嫁给了凡人,那么,她纯洁的肉身就会遭到玷污,就再也无法履行她的神职了。不过她把螺壳留下,让谢端用来贮米谷,常可不乏。算她有良心!

其实,人们对神仙的想象,也是基于现实的状况。比如说,谢端的邻居和乡亲们,当初对他固然也同情、怜悯,但始终没有把自己的女儿许配他为妻,现在看到谢端的生活比较富裕了,也无需邻居和乡亲的同情、怜悯,他们却把姑娘嫁给他了。

这里面其实也反映了当时的某种世态人情。

                乔德平

小赏怡情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jibiao.com/xdyz/6694.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